近日,由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和深圳湾实验室(SZBL)联合举办的SMART Symposium on Frontiers in Biomedical Science 2024在深圳医学科学院卫光院区成功举办。此次盛会汇聚了全球生命医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与年轻科研人员,共同探讨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趋势,为生物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颜宁教授致开幕词
会议在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教授的精彩致辞中拉开帷幕。
Thomas Südhof教授做主旨报告
诺贝尔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Thomas Südhof发表了题为“Mechanisms of Adhesion-GPCR Signaling”的主旨报告,他首先介绍了Latrophilin 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同时结合FLRT and teneurin调控海马突触特异性,接着讲述了teneurin形成异聚体介导突触前纳米团簇的形成,从而促进突触形成,最后阐述了Latrophilin选择性剪切调控突触形成的机制,深入剖析了粘附型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的奥秘,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Meng Wang教授
在代谢与衰老领域,来自HHMI Janelia Research Campus的Meng Wang教授带来了题为“Metabolic Signals in Longevity Regulation across Scales”的报告。她指出,代谢反应产生的数千种代谢产物在结构构建、能量供应和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发现了多种新的代谢物调节机制,为理解代谢信号在多层次、多物种间调控寿命提供了新的视角。
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张洋博士的报告“Trans-bilayer Movement of Phospholipids across Cell Membrane in Health and Diseases”揭示了磷脂在细胞膜上的动态跨膜运动对于维持细胞稳态和促进信号传导的重要性。他发现了TMEM16F作为一种钙激活的磷脂翻转酶在红细胞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红细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Justin L. Tan 博士
Nada Jabado教授
张雷博士
在癌症研究方面,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Justin L. Tan博士的研究揭示了转录因子SOX2在癌症中的非经典RNA依赖性功能,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麦吉尔大学的Nada Jabado教授的研究报告指出,组蛋白突变在多种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高级别胶质瘤中,致癌组蛋白的发现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点。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张雷博士的研究探讨了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对癌症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为开发更有效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启示。普林斯顿大学的Yibin Kang教授的研究表明,ALDH1a3通过产生全反式视黄酸以旁分泌方式抑制抗肿瘤免疫并促进肿瘤生长,同时与2型糖尿病进展相关。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ALDH1a3拮抗剂,具有强大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活性,且能逆转糖尿病β细胞功能,为癌症和糖尿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邵峰教授
Yishi Jin 教授
在神经与免疫等领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教授的研究揭示了Gasdermin D(GSDMD)在细胞焦亡中的关键作用。他们发现少量肿瘤细胞的焦亡能清除整个肿瘤,依赖于免疫系统,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Yishi Jin教授则通过筛查秀丽隐杆线虫基因,鉴定出多个轴突再生因子,为神经元再生提供了新见解。深圳湾实验室陈宙峰教授的研究聚焦于初级传入神经中的神经肽编码模态特异性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功能上不同的标记线或微环路传递,为增强心理健康和福祉提供了治疗潜力。
李磊博士
黄恺博士
前沿技术与应用方面,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李磊博士介绍了其实验室的近期项目,包括开发了新的统计模型3'aTWAS,鉴定了新的癌症易感基因,以及确定了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新治疗靶点等。这些发现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并增强了我们对非编码变异在疾病发展中的功能影响的理解。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黄恺博士开发了“3D森林”模型,预测染色质在单细胞水平上富含高阶基因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元酶”模型来解析多向基因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这些发现揭示了染色质折叠及液-液相分离的非平衡原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梁卓斌开发的TRU-PE工具包显著提高了基础编辑(PE)效率,为复杂疾病模型的生成和精准医疗疗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工具。
蒲慕明教授
Guoping Feng教授
疾病模型与新药开发方面,中国科学院蒲慕明教授课题组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生成携带人类疾病表型的猕猴,为新药和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工具。他们已开发出多种脑疾病猕猴模型,如自闭症、昼夜节律障碍等,为药物和神经调节治疗提供了重要平台。麻省理工学院Guoping Feng教授则通过使用多种动物模型,研究了与重复行为、社交互动缺陷等相关的独特突触和回路机制,为开发潜在治疗提供了回路特异性靶点。
此次SMART Symposium-Frontiers in Biomedical Science 2024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思维,也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会议期间,思想的碰撞与灵感的火花交织,促进了跨学科的合作,为解决人类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了新的灵感。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SMART与SZBL不仅促进了全球顶尖科研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还进一步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加速了生物医学创新成果的落地生根。
深圳医学科学院本年度围绕人体微生物组、分子生理学、热带传染病、脂质科学、智能生物与医药、神经科学,以及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等生物医学前沿主题,成功举办了9场重量级学术研讨会,吸引了近6000名包括多位诺奖得主在内的世界各地顶尖专家学者参与研讨。SMART Symposia已成为全球专家学者了解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窗口,促进了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持续为推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