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TopLinks 新闻中心
SMART Investigator 项目启动 | 首批顶尖医学专家领衔SMART临床研究创新生态
2025-04-02 -

SMART Investigator 项目 

SMART Investigator 项目是深圳医学科学院设立的聚焦医学研究协同创新,通过跨机构、跨学科、跨地域的联合攻关和全球科技合作网络建设,推动医学前沿领域的知识共享与技术融合,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群体的合作项目。项目对标国际顶尖科研资助模式(如HHMI Investigator项目),遵循“科学家主导、长周期资助、包容性评价”原则,聚焦重大疾病诊疗、转化医学及前沿技术突破,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医学科技创新枢纽提供核心驱动力。




构建开放型医学创新生态

长周期支持

SMART Investigator 项目将突破传统科研项目的时限束缚,为颠覆性创新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

双基地联动模式

项目研究员将依托原单位与SMART双平台,双重链接国内头部医院的临床资源和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基础科研实力,推动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的交叉融合。

多维战略赋能平台
深圳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BAY TRIAL)双中心、双平台联动,多维赋能科研创新与医学转化。

图片





布局大湾区医疗创新高地

筑造“医学创新反应堆”

SMART Investigator项目将集聚临床顶尖人才,在精神疾病、肿瘤、重大慢病、罕见病等领域形成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bedside to benchside to bedside, BBB)的研究新范式,打造生物医药“湾区原创”的策源地。

创建“临床研究全流程加速器”

项目首批邀请的多位医学专家将同时担任SMART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和BAY TRIAL首席临床研究专家(Leading PI),专家们将在SMART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或生物医学研究,产生原创性药物、器械或诊疗技术,并通过BAY TRIAL进行临床验证,高效实现产业转化。

激活“科研-临床-产业”飞轮

项目依托深圳生物医学研究能力与产业集聚优势,通过数据共享、技术互通、资源整合,形成研医产全链条闭环,破解医学成果转化难题,让实验室发现更快惠及患者。




邀请顶尖医学家驱动大湾区临床研究引擎

图片

抒扬教授

罕见病诊疗体系开拓者

推动精准医学落地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主持科技部“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NEJMScienceLancetNature等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他引7550次。主编《罕见病学》规划教材、《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释义》专著20余部,创建核心期刊《罕见病研究》杂志,担任《Med》、《Science Bulletin》等杂志顾问和编委。

图片

王拥军教授

脑卒中防治体系构建者

主导全球脑科学临床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神经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学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会长和《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杂志主编。先后担任科技部“十二五”脑血管病、“十三五”重大慢病和“十四五”常见多发病战略规划专家组组长,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和致残的干预策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EJMLANCETJAMABMJCirculation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相关研究成果2次获得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鉴于在脑血管病临床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学会授予其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最高奖—威廉·M·费恩伯格奖,世界卒中组织(WSO)授予其本领域最高成就奖--“主席奖”,其分别成为上述这两个国际大奖奖项设立以来首位亚洲获奖者。

图片

刘进教授

围术期器官保护领域权威

引领麻醉与重症医学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医师,麻醉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研究工程中心主任。中国麻醉学医师分会首任会长,中华麻醉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四川省危重症医学会第一届和第二届主任委员。我国现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导的华西医院麻醉学科在复旦大学专科声誉度排名中连续13年全国第一,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连续4年麻醉学全国第一。在全世界率先开展BIS临床研究,在中国率先开展和推广围术期床旁超声。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领导的团队新药转化8.17亿元。主编季刊"Anesthesiology and Perioperative

Science"和《中华输血学》等专著9部,发表SCI论文360余篇。

图片

沈琳教授

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领军者

创新临床研究范式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病区主任,实体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CACA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CSCO胃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等多个学术职务。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与转化研究,以及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带领团队建立消化道肿瘤临床与转化研究创新体系;作为Leading PI,主导百余项国际国内临床研究,促进新药获批适应症16项,推动多个中国原创新药走向国际舞台,成果改变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40多项;推动38个药物进入 I - II 期临床研究。以一作/通讯在 NatureBMJJAMANature Medicine等权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238 篇,应邀为 Nature Medicine 介绍中国肿瘤诊疗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撰写 54 部国际国内诊疗规范;获国家专利 18 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达1260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