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由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联合举办的首期 SMART Lecture (SMART 学术讲座),在深圳医学科学院卫光院区进行。本次讲座邀请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与生物工程系教授、怀特海德生物医学研究所创始成员哈维·洛迪什(Harvey Lodish)教授,带来了题为 New Technologies and Building Successful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to Treat Disease: A Personal History(以疾病治疗为使命的新技术与创建成功的生物技术公司:一段个人历程)的精彩演讲。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主持该讲座。

作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泰斗,哈维·洛迪什教授在科研与产业转化方面成绩斐然,并以其卓越的教育影响力享誉全球。在愈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率先解析血细胞分化与脂代谢调控机制,其突破性成果为贫血症、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他培养的两位博士后荣获诺贝尔奖,六位门生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或医学院院士,被誉为“院士中的院士”。其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被全球百余国家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教材。以下讲座内容来自SMART工作人员的现场记录,enjoy:学术与创业的双重使命
Lodish教授在演讲中强调,学术研究与产业化的结合是推动生物技术革命的核心动力。他系统回顾了生物技术行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指出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突破催生了生物技术产业,并提到MIT等高校通过鼓励教授参与创业,形成了波士顿剑桥地区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生态系统。他本人作为学术企业家,参与创立了Genzyme、Tevard、Cerberus Therapeutics等多家公司,覆盖罕见病治疗、基因疗法、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罕见病治疗的突破与启示
Lodish教授以Genzyme公司为例,详细讲述了首个罕见病疗法——高雪氏病(Gaucher disease)酶的研发历程。通过重组蛋白技术与糖基化修饰,Genzyme成功开发出靶向巨噬细胞的酶替代疗法,挽救了全球数万名患者的生命。该公司最终以200亿美元被赛诺菲收购,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经典案例。
他特别指出,罕见病虽“罕见”,但全球患者总数庞大(中国罕见病患者约5000万至8000万),且治疗需求迫切。美国通过立法和政策保护,激励了企业投入研发。失败案例的反思:科学卓越≠商业成功
Lodish教授也坦率分享了失败案例。他曾参与创办的Allozyne公司,虽基于诺贝尔奖得主Sharpless的点击化学技术开发出单一位点PEG化干扰素,但因市场需求不足被迫关闭。“即使科学再完美,若未充分评估市场,公司仍可能失败。”这一教训警示创业者需兼顾科学价值与商业化可行性。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波士顿模式”
Lodish教授强调,波士顿生物科技集群的成功得益于地理邻近的优势、以及多方协作:高校提供前沿研究,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如马萨诸塞州生命科学中心投入10亿美元),风投机构(如Flagship Ventures)承担风险,孵化器(如Lab Central)降低初创企业成本。他提到,这种模式对于深圳这样快速发展的年轻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培养跨界人才:MIT的“科学与商业”课程
为弥合科学家与商业人士的认知鸿沟,Lodish教授与MIT斯隆管理学院合作开设《生物技术的科学与商业》课程,将科学家、工程师与MBA学生聚集在一起,帮助他们学会相互沟通,共同为初创生物技术公司撰写商业计划,并接受投资人评审。青年科学家的职业建议
面对现场青年学者的提问,Lodish教授建议:“在投身科研或创业前,先明确十年后的职业愿景。”他鼓励年轻人通过“间隔年”积累行业经验,拓宽视野。“无论是治疗患者、深耕实验室,还是参与初创公司,关键在于找到真正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