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TopLinks 新闻中心
导师代表单梁|兴趣,让科研之路无惧曲折
2025-08-22 -

兴趣,让科研之路无惧曲折

——在2025级博士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人类免疫学研究所所长 单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非常荣幸作为导师代表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的全体导师,向2025级全体新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贺!欢迎你们来到SMART PhD Program,在这里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我叫单梁,现在就职于深圳医学科学院人类免疫学研究所。和在座的很多同学一样,就在一周之前,我才收拾好行囊,离开生活多年的城市,来到深圳,来到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只是我的旅程可能稍远一些,我是从美国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来到这里。所以对于深圳医学科学院,我们都是新人,都对即将展开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充满期待。因此,我不会尝试给你们实用的深圳光明生活指南,今天我能做的是回顾一下我的科研历程,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故事,告诉你们为什么兴趣是科研道路上最好的驱动力!


其实每个人的科研道路都崎岖坎坷,我自己也不例外。我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大四的时候对微生物特别感兴趣,当时申请到了美国很不错的微生物PhD program。如果没有新冠疫情,也许更多人会遗忘2003年的非典。因为那年的疫情,美国大使馆收紧了学生签证政策。我半年内前前后后去了5次大使馆,每次都被拒签了。当时觉得命运很不公平。后来机缘巧合,我到复旦大学微生物系做了一年的助研,又读了3年的硕士研究生。之后我又申请去美国读博士了。这一年的助研加上三年的硕士研究生,从履历上来看我耽误了四年。其实,没有什么客观因素会真正耽误你。这四年,我在复旦的微生物系经历了不同的细菌和病毒实验室训练,这也让我明确了自己对病毒其实更感兴趣,为将来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是浪费的4年,而是成长的4年。


来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我在不同的病毒学实验室轮转,最后选择了研究HIV和艾滋病治愈方向。博士毕业的时候对病毒免疫反应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加入了耶鲁大学的一个免疫学实验室完成了博后训练。博后期间,我做过很多和HIV不相干的课题,各种病毒和细菌感染小鼠的模型,研究最基础的免疫问题。后来在华盛顿大学建立自己实验室,兜兜转转又回到了HIV领域。虽然博后期间发表的纯免疫方向的文章对我现在用处不大,但是博后的训练让我有广阔的平台去钻研病毒免疫学。过去这么多年,我也遇到过很多科研上的难题,有些课题也放弃了。但是就和当年的签证插曲一样,遇到困境的时候,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你也许不得不放慢脚步,但却不会失去方向,何况有些时候放慢脚步也许是塞翁失马。龟兔赛跑不是一个适用于科研工作者的故事。科研生涯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前进,只是我们常常慢得像乌龟,偶尔快得像兔子,但是贵在方向不变。我的一个好朋友,2013年成立了自己的新实验室,方向是丙型肝炎病毒的动物模型。我们都知道,吉列德治愈HCV的药物同年就上市了。我们当时还开玩笑说他的实验室还没开就关了。但是他当时也没焦虑,说既然我对黄病毒科感兴趣,就做点其他黄病毒的研究。后面就很巧的赶上了2015年寨卡病毒的流行。所以说,如果你找到自己的兴趣,遇到困难也一定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


这里我想说的是,同学们,你们也许不能决定自己事业发展的速度,也可能决定不了最终的高度,但追求你最感兴趣的事情会让你忘记烦恼,专注于收获和快乐。我现在还是特别感兴趣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的免疫系统不能阻断HIV病毒复制。因为我们免疫系统识别抗原的广谱性,像流感病毒或者新冠病毒这样虽然有高突变性,仍然不能逃逸免疫系统的控制,那么为什么HIV总是能克服免疫控制,长期稳定的维持高水平复制呢?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感染HIV之后,如果不及时得到治疗的话就可能会得艾滋病。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科学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如果我们知道免疫系统为什么不能够控制HIV,也许我们就能研发出疫苗,我们就可能找到解药。我希望在座的学生们里有那么几位也有这样的兴趣,和我一起去探索,也许我们能一起攻克这个难关。


如果2003年的我穿越到现在,也许我不会选择去美国读博士了。2003年中美生物医学研究的差距相当大,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很多国内的科研机构已经迎头赶上。我现在能看到,我们SMART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平台,最优秀的导师团队,也有充满热情和最具潜力的学生们。作为导师,我们非常愿意帮助你们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找准自己的兴趣,保持专注与好奇,勇于思考与质疑,善于合作与分享,去迎接未知的挑战,创造属于你们的篇章。


衷心祝愿大家在SMART的日子里,收获知识、友情与成长,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愿几年后,当你们回望今天的选择,会由衷地感谢那个勇敢踏入这扇大门的自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