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上午,SMART博士项目的2025级新生们迎来了颜宁院长的开学分享,一同开启了一段充满温暖和智慧的科学旅行:从实验室日常科研的点滴,到科学探索的宏大愿景;从学术选择的迷茫,到心智成长的启示。
颜宁院长分享了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期间的经历,她当时轮转了三个方向和风格完全不一样的实验室,在做出决定时,她仔细分析自己的性格、特长和兴趣。“轮转不仅是了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更是一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她鼓励新生们主动去感受不同实验室的风格和文化,去结识更多师长和伙伴,并深入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科学问题。
颜宁院长强调,博士阶段提供了低成本的试错空间,犯错不可怕,只要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她鼓励学生把错误分享出来,让实验室成为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环境。“科学探索本身就是不断试错和发现未知的过程。每一次小小的错误,都是走向理解和创新的必经之路。”
科研中难免遇到困境和挫折。 “不要纠结!纠结本身消耗心力,自我调节又需额外能量——两份心力叠加,效果归零。不如把精力专注在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颜宁院长分享切身经验:“每当我完成一个小实验、解决一个小问题,那种成就感让我由衷快乐,也让我明白:别人不给阳光,我自己也可以灿烂。”学会减少内耗,将注意力聚焦于真正有意义的探索。
显微镜让我们看清细胞中微小的结构,望远镜带我们望向遥远的星体。随着AI等新技术的涌现,我们得以从微观到宏观构建模型,深入理解糖、RNA、蛋白质等物质,进而理解生命构造的本质。“观察是起点,理解是过程,而创新才是终点。”颜宁院长鼓励大家借助不断涌现的新技术的力量,拓宽视野,去发现那些尚未被揭示的“生命暗物质”,探索和理解生命的终极问题。
基础科研与临床问题的结合,是SMART博士教育的重要理念。颜宁院长分享了一位麻醉科医生的故事:这位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实验室研究,每一个实验都带着临床观察的问题。“他观察到的临床现象,引导了实验设计,也让科学问题更有价值。”这种跨界探索让科研不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是真正与现实世界相连。
颜宁院长引用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的教育理念:学校不仅要提供干粮,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干粮的‘猎枪’。技能和方法会随科技进步而更新,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策略,才是持久的核心能力。
颜宁院长提醒学生,博士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探索未知,更是学术品位的塑造。她以AI为例,这一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经历了起伏和沉寂,如今才再次爆发。“科学认知总是在螺旋上升,每一次探索都让你看见更多未知。”她建议新生不要轻易否定某个领域,也不要追逐热门领域、或者停留在热门技术的表面。“选择实验室时,更应关注科学问题本身。”科研,需要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
颜宁院长分享了曾参加过的一门课程:每节课精读三篇经典论文,时间跨越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最近三天的最新研究,同时辅以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科研方法与思维模式,更得以追溯科学发展的脉络。课程最关键的部分,是不断追问:这项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如果今天是你,将如何设计实验?正是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盲目信任,学会持续挑战已知与既定范式。
院长第一课远不止是一堂入学教育课。它是一张精准的学术导航图,一场充满仪式感的精神典礼,既有高瞻远瞩的格局,又有接地气的嘱托,也传递了师长的温暖情怀。
去年我首次接触到腹膜假粘液瘤(PMP)这种罕见病,深刻体会到这类疾病治疗的复杂性与药物研发的艰难。在查阅相关资料时,我惊喜地发现SZBL正在积极开展包括PMP在内的多种罕见病研究,这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有幸聆听颜老师的精彩讲座,更深入地了解到SMART团队一直与多家医院保持着紧密合作,专注于罕见病致病机制的研究和药物开发工作。这一举措无疑为那些正在病痛中苦苦挣扎、翘首以盼特效药的罕见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SMART团队的一员,在这场与罕见病的战斗中,身处“第一战场”的我们,希望能够为罕见病治疗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025级博士研究生 吕晨
——2025级外籍博士研究生 林治延
——2025级博士研究生 粘泽恺
作为一个即将开始博士生涯的学生,听了颜宁老师的讲座后,收获良多。科研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无论从选题,实验设计及执行,数据分析,论文发表乃至成果转化都会遇到无数的挫折。遇到挫折,保持自我内心的强大,给予自我正向的反馈与激励尤为重要。在接下来的学习科研中,我将努力从临床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科学研究,“助力健康新光明”。
——2025级博士研究生 陈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