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创新与研发是生物医学转化的老课题了,当前环境下,如何理解和利用前沿科技重构药物创新?如何实现从生物学靶点到可成药靶点的革命性跨越?
8月22日,由卫光控股、亦弘商学院、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湾有引力联合举办的『解码药物创新研发新纪元』系列研讨会首期“重构药物重新地图——从生物学靶点到药物靶点的创新与技术革命”,在深圳市光明区卫光生命科学园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资深专家13位,来自科研机构、创新药企、投资界以及亦弘商学院的同学近80位,并吸引了在深高校、科研机构、临床科研人员、博士后及在读研究生近30人参会。
会议分为专题报告和圆桌讨论两个部分,我们摘取并分享其中部分观点,以下,Enjoy:
韩 鹏 博士
亦弘商学院联席院长/教学中心主任
韩鹏联席院长代表主办方向专家嘉宾、协办单位、支持单位以及参会者表示欢迎与感谢。在全球药物研发格局正在深刻重构的形势下,深圳作为大湾区生物医药核心引擎,正全力打造国际一流产业高地。在此背景下,我们期望通过系列研讨,直击药物研发最前沿的源头创新挑战,构建覆盖药物研发全周期的解构框架,可谓恰逢其时。
庄 园 先生
深圳市光明区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主任
庄主任从产业政策、产业定位及科技创新等角度,阐述了政策赋能+科学设施+产业生态协同的重要性,需要科学引领者和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来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为药物源头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谢雨礼 博士
上海微境生物/苏州偶领生物创始人兼CEO、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苏州研究院副院长
亦弘商学院课程主席
谢博士从全球视角,围绕从生物学靶点到药物靶点的创新,分享了当下小分子创新药研发热门靶点,带领参会者洞察了靶点发现范式的颠覆性变革与新型技术平台构建逻辑,为早期立项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决策框架。
王 鹏 先生
北京先通国际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席总裁
王鹏老师从目前放射性药品市场现状入手,在MNC纷纷入局放药,投资、并购交易火热背景下,今年我国放药融资情况连年提高,创新放药市场表现超预期。其次围绕核药产品特性,分析了核药创新研发中的靶点、配体、核素三大关键要素。其中靶点的选择是研发创新破局的核心,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高度特异的靶点。
马启旺 博士
创芯国际研发技术部负责人
马启旺博士以类器官研究的历史出发,分享了由成体干细胞培养成类器官的技术流程,类器官表征来源组织病理特征以及类器官在基础研究、个体化医学、新药研发与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场景。以肿瘤类器官为例分析了患者药物疗效与机制。在基于类器官的药物研究方面,全球药物研发及监管政策在持续关注类器官技术的发展,类器官具有构建成功率高、培养速度快,体内相关性强,以及通量高等优势特点。
周立运 先生
医药魔方董事长
周立运老师通过系列数据,从全球视野分析了中国生物医药在全球竞争格局与趋势的机遇和挑战。他提到供需矛盾推动行业变革,波动周期越来越短,不断穿越周期的公司终将成为时代王者。从仿制到创新,中国医药产业正经历大跃迁,释放了从25%到80%的巨大市场空间。中国在研新药的数据显示,正改变全球医药市场格局。同时,中国药物研发也面临着挑战,如无序内卷、三医不联动、“劣币”环境等,均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逐一突破。
高晨燕 女士
昌平实验室资深科学家
原CDE生物制品临床部部长
结合深圳园区产业布局的特点,高老师从CGT产品相关监管沿革入手,聚焦政策风向标。中国目前已形成CGT产品临床研究阶段的“双轨”监管,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创新产品研发的鼓励政策力度也逐渐加大,从研发、转化、准入、生产、使用、支付多环节对生物医药创新给予全链条的支持。为应对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给药品监管带来的新挑战,需深入开展监管科学研究,促进科学监管,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王永增 博士
合源生物首席技术官
王永增博士分享了CGT产品开发的关键考量,以及工艺开发与优化对降本增效的决定性作用。他提到CAR-T类产品具有多样性、异质性、复杂性等特点,研发过程具有阶段性、渐进性规律,药学研发伴随非临床和临床试验研究阶段逐步推进完善。以产品上市为目标,以终为始,统筹管理变更,前瞻性的计划变更的时机和方式包括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可以为产品开发节省成本和时间,加快产品上市。
张 宇 博士
中源协和副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官
中源药业总经理
张宇博士从全球及中国干细胞创新药最新进展出发,分享了下一代干细胞治疗产品创新方向的思考,提出从未基因修饰干细胞到基因修饰产品、从自体干细胞治疗产品到异体通用型治疗产品、从干细胞产品本身到干细胞衍生型相关产品、从“裸”干细胞产品到组织工程产品、从体外(ex vivo)到体内(in vivo)等十大方向。
主持嘉宾:
邵 颖 博士
讨论嘉宾:(从左至右)
秦 天 博士 深圳湾实验室转化中心项目管理
谢雨礼 博士 上海微境生物/苏州偶领生物创始人兼CEO、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苏州研究院副院长、亦弘商学院课程主席
杨明俊 博士 晶泰科技计算研发副总裁及首席研发科学家、高级工程师
周立运 先生医药魔方董事长
竺立哲 博士 睿陉生物创始人
几位嘉宾围绕“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的途径”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入剖析了新技术应用在我国与世界的比较优势和差距,以及实验室中的成果转化路径的关键障碍与突破关键点。
主持嘉宾:
高晨燕 女士
讨论嘉宾:(从左至右)
刘毓文 女士 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新生巢及播禾创新中心创始人
沈于阗 博士 赛隽生物CEO
王永增 博士 合源生物首席技术官
张 宇 博士 中源协和副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官、中源药业总经理
在高晨燕老师的引导下,几位嘉宾围绕对先进治疗产品的归类、影响CGT产品研发与商业化的瓶颈以及In Vivo CAR-T能否颠覆现有治疗范式等话题展开充分讨论。
本次研讨会汇聚政、产、学、研多方领袖,以 “从生物学靶点到药物靶点的创新与技术革命” 重构了药物创新地图,在深圳光明科学城这片创新沃土上碰撞出三大关键共识:
创新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工具正在突破瓶颈
细胞与基因治疗(CGT)破浪前行
政府赋能与跨界合力,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生物医药生态
第二期:从选题、立项到IND的技术转化黄金法则——靶点选择、候选物筛选及早期成药性评价(2025年9月)
第三期:早期临床转化生死局——临床POC验证的设计与评价(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