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深圳,迎来了一年中最惬意的时节。明净的阳光洒在光明科学城的建筑群上,清爽干燥的空气里,能见度极高,远山的轮廓清晰可见。在深圳医学科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几位年轻的研究生正在观察培养皿中的细胞变化,窗外的天空是明媚透亮的湛蓝色——这座亚热带城市正享受着秋高气爽的惠赠。就在这样宜人的季节里,一场关于科研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已悄然进行了两个整年。
深圳医学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SMART PhD Program)从诞生之初就代表着某种对未来的宣言,而它确实在践行全新的尝试与探索——以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创新设置以“生命+X”模式的宽口径交叉学科,着力打造“国际化、高起点、强交叉、破边界”的博士研究生项目。2024年秋天,项目启动,与清华大学、西湖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联合培养致力于解答生命科学重大命题的拔尖创新人才。在聚光灯之下,众人的期望与信任赋予了SMART一个简单而深邃的核心命题:如何让最聪明的头脑,在生命科学前沿交汇的广阔地带自由驰骋?

2024年8月22日,第一批SMART博士生正式入学

2025年8月22日,第二批SMART博士生正式入学
如今,它已不再是蓝图,而日渐成为一个真实的“创新苗圃”——在这里,传统培养模式被重新设计;在这里,一群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园丁”正在为培养下一代科学家,探一条新路。
SMART集全院之力,在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生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构建起覆盖招生、培养、发展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全年滚动招生与多渠道宣讲让近千名海内外学子递交申请。这个数字背后是项目逐渐扩散的声誉和吸引力。首批外籍教师和学生的加入,则让实验室里的对话语言变得更加多元,项目的国际化元素更加丰富。
“加入SMART,我们怎么确定导师?”这是学生群体最关心的问题。而SMART拥有一个星光灿烂、风格各异的“导师群”供学生选择:在70余个实验室中选择3个不同的实验室进行学术“初体验”,最终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一个最合适的实验室和最契合的导师,正式开启博士的科研之旅。
在课程设计上,项目注重思政引领与专业素养提升。邀请名师开设思政课程的同时,专业课程与国际接轨,采取全英文授课模式,覆盖生物医学的大部分经典领域和多个前沿热点方向,如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等。所有的课程建设都围绕同一个目标:为学生构建坚实的生物学基础和跨学科交叉视野。

但项目创新的勇气,更体现在持续的开拓与探索。SMART PhD Program着力建设“生命+X”的学科布局,强化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和临床应用的衔接,构建全链条培养模式,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临床实践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成长为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
项目还在有效试行“临床—基础双导师制”,推动临床需求与基础科研深度对话。于是,学生们被置于一个独特的位置:他们同时接受穿着白大褂的临床医生与实验室里的基础研究科学家的指导,在病床与实验台之间,为同一个科学问题架设桥梁,并在两种思维的碰撞中实现成长。
另一项新的探索,是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iBHE)建立的“科研—工程双导师制”。此举旨在精准弥合基础科研与产业需求之间人才稀缺的鸿沟。而近期开启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跨学科项目,更像是未来的预演——当人工智能遇见高质量数据,生物医药新发现的引擎由此启动;当代码对话细胞,全新的科学范式或许正在悄然诞生。
在SMART PhD Program中,博士生的课题不再是“从文献到文献”,而是直接来源于临床未满足的需求、产业界的技术瓶颈和国家公共卫生挑战!
这里的师资阵容看起来就像一场顶尖学术会议的邀请名单:陈宙峰教授、Charles Lieber教授、丹扬教授……这些名字代表着学术的深度与领域的巅峰。令人同样欣喜的是,这里没有唯一的权威声音,项目同时聚集了一批年轻的独立实验室负责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前沿课题,还有全新的师生互动方式与开放的实验室文化。这种“大师与新生代”共存的生态,创造了独特的学术氛围——既保持对科学深度的追求,又不失探索未知的勇气。
短短两年,成果已经开始显现。SMART博士生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在国际会议上获奖,这份“早期成绩单”无疑体现了培养模式的初步成效。然而,项目所追求的远不止于此——除了这些可被量化的成果,更多潜移默化的改变正在发生:比如,原本不敢开口讲英语的同学,第一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举起手,勇敢与国际一流学者讨论问题;又比如,从未接触过生物信息分析的同学,为了寻找课题突破口,凭借自身的勤奋与新兴AI技术的辅助,从零开始掌握了大数据分析的能力。这些看不见的成长,与那些看得见的成绩一样珍贵。
但项目远不满足于此——高端学术论坛SMART Symposia为学生和科研人员带来一场场国际学术盛宴,学生自发组织的Narrative lab让学术交流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和学生自己的深度参与。完备的奖助学金体系、细致协调的后勤保障、永久院区的加快建设……正是这些看似常规的安排,奠定了“科研无忧”的真正基石。
但更深层的挑战或许在于:如何在构建全新培养范式的同时,长期稳定确保其质量与成效?如何让创新探索的勇气与学术严谨的准则并行不悖?
在这个早早到来的金色秋天里,站在两周年的节点上,这场创新实验还在继续。SMART将深化跨学科培养模式,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学术标准,并持续构建鼓励探索、包容试错的人才培养生态。在这里要回答的不只是如何培养更好的科学家,更是如何在深圳的土地上,在中国的土地上,培育出能面对世界未来复杂挑战的完整的人。你可以看到,一群富有远见的“园丁”,拒绝了拔苗助长的追求,正以极大的耐心与智慧,培育着一片允许万物生长的科研森林。森林广袤,但生命的搏动,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