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医学的进步,常常始于一次有效的“连接”——将实验室的发现与病床边的需求相连,将科学家的探索与企业家的魄力相连。2024年秋天,在深圳河套,一个致力于实现这种“连接”的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BAY TRIAL),被正式点燃。
“中心的建立不仅是深圳医学科学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院长颜宁说,“也是大湾区医疗健康产业迈向国际化的新起点。”在BAY TRIAL的揭牌仪式上,她描绘了一个通过联合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共享数据与资源,来加速临床试验成果转化的未来设想。
台下,BAY TRIAL的初创团队听着这番寄语,感受到的不仅是振奋,更是一种倒计时已然开始的紧迫感。愿景如何从纸上落地?资源从哪里来?深港两地的制度壁垒如何穿透?蓝图已经铺开,但通往“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的道路,需要他们一砖一瓦地铺设。

2025年6月27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正式入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对中心的团队成员而言,这一天期待已久——从八个月前在深圳医学科学院周年庆典上揭牌,到如今拥有实体空间开展运营,BAY TRIAL走过了一条从零到一的道路,一个临床试验的新生态正在这里破土萌芽。
“我们要打造的,不仅是一个个服务项目,更是一条创新生态链。”在简短的入驻仪式后,一位团队成员这样描述他们的使命。这个生态的核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双引擎”驱动模式:一个是汇聚顶尖智慧的专家智库网络,另一个是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专家库的构建在春天按下加速键。3月21日,BAY TRIAL专家库率先启航,当首批45位首席临床研究专家和11位学术咨询专家的名单公布时,行业内立刻感受到了这个新平台的份量。这不仅仅是一纸名单,更是一张覆盖肿瘤、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20多个临床学科的智慧网络。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著名生物统计学家、南京医科大学陈峰教授的加盟,则为这张网络增添了关键的临床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论支撑。最终,一个由60位顶尖专家构成的“双轨制”智库成型。其中81%是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包括6位两院院士和21位知名医院院长。这张智慧之网,让中心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

平台官网:https://baytrial-hub.smart.org.cn/
就在团队入驻新址的八天前,他们的另一项基础工程已经悄然上线。6月19日,粤港澳大湾区临床试验医研企信息化对接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这个平台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智能化匹配能力——研究者与企业不再需要经历传统的人工对接周期,而是通过系统实现精准匹配。平台数据均下载自国家药监局备案系统数据端口,让医疗机构能够一键导入资质信息,彻底告别重复填报的繁琐。
效果是显著的。到11月初,平台已汇聚了105家(香港2家)大湾区临床研究机构,其中包括64家三甲医院,直接链接了2843位研究者。一个覆盖“医-研-企”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开始有了跳动的数字心脏。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实际项目中承载起创新的重量。中心将目光投向了最具挑战性的领域——跨境临床试验。

2025年7月底的一份三方合作备忘录,拉开了中心首个跨境项目的序幕。当10月13日ICVAX艾滋病核酸疫苗项目正式启动时,团队成员们相视而笑——这不仅是中心承担的首个跨境临床试验,更意味着他们在数据跨境、伦理互认等关键机制上的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与此同时,更多创新药械项目在中心的全链条服务下稳步推进。从治疗腹膜假黏液瘤的PX蛋白酶,到中美双报的RP-0172胶囊;从脑部专用PET成像系统,到采用创新递送技术的DMD治疗药物……BAY TRIAL为这些项目提供了从策略咨询、方案设计到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的全链条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陆续建立起170余项标准操作规程,为每个环节的质量保驾护航。
“项目的推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负责培训项目的同事指出,“我们需要培养既懂临床又懂科研的复合型人才。”9月13日,首期“科学思维赋能临床研究系列培训项目(BEST)”——“随机对照试验研修班”正式开班。一个月后,BEST系列第二期“专病队列研究设计与分析培训”接踵而至。两期培训累计为近500名研究人员提供了系统训练,逐步搭建起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

行业对话的网络也同步铺开。7月,他们联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等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大会”;8月,发起“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统计论坛(GBF)”,首次沙龙便直指“罕见病研究的创新与发展”。这些高规格的学术活动,不仅提升了能见度,更是推动着大湾区临床研究从“跟随”向“引领”转型。
在推进具体项目的同时,中心还承担着更深远的使命——为政策优化提供实践依据。受广东省药监局委托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临床急需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真实世界研究机制与标准建议》和《广东省药物临床试验白皮书》研制工作,正是将一线探索转化为制度创新的重要尝试。
从2024年秋天的揭牌到一年后的全面运营,这个年轻的团队用行动提交了一份创新答卷。在他们看来,每一个项目的推进、每一位研究者的加入、每一个流程的优化,都不仅仅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平台,更是在尝试回答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如何通过机制创新,真正激发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协同进步,让“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从愿景走向现实。
这条路,刚刚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