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16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创新成果展上,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以基础研究为始,以攻克临床难题为终”的科研与产业融合路径。依托深圳乃至大湾区特有的“IT+BT”融合优势,两家机构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着力破解科研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一系列具有未来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正逐步呈现。

参展项目团队与领导合影留念
本次参展由深圳医学科学院转化与交流中心和深圳湾实验室转化部牵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湾有引力协办,医科院与实验室20多个优质项目踊跃报名参展,多个项目已获市场化资本投资或签订投资意向书。这些成果以“源头创新、需求导向、AI 赋能、中国创新、不止罕见、蓄势待发、辐射生态”七大板块分类呈现,核心亮点兼具“源头创新”与“全球领先”。
胡名旭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开发CryoPROS算法,高效率实现冷冻电镜图像的高分辨率重构,及开发了一种新型迭代单颗粒筛选方法CryoSieve,揭示在cryo-EM的最终颗粒集中,少量颗粒便能产生更优的振幅。
颜宁及黄健团队首次完整解析了蜘蛛毒素Phrixotoxin-3与人源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6结合的复合物结构,并揭示该毒素通过三位点协同调控Nav1.6的机制,为多肽类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马晨燕和丹扬课题组首次提出整合睡眠多系统功能的“儿茶酚胺假说”,为“睡眠为何必需”提供了机制性解释。
潘孝敬课题组通过结构生物学的方法揭示了GLUT9蛋白与其底物尿酸和天然小分子抑制剂芹菜素结合的分子机制,为其底物选择性的研究以及相关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奠定了分子基础。
宿强团队及其合作者首次揭示了IgE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新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
颜宁团队正式开启“荷糖月色”计划,通过CryoSeek研究策略,将冷冻电镜作为一种“发现”工具,拓展人类视觉极限,探寻未知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如果说传统药物发现犹如一场“寻宝记”,那么AI技术正为其绘制出精准的“藏宝图”。李磊课题组在新型非编码区域中解析疾病调控机制,王超课题组对蛋白质序列、结构与其功能关系的精准计算,Qbics软件耦合量子化学与多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间相互作用,实验室孵化企业砺博生物对RNA稳定三级结构的预测——这些前沿探索都显著提升了人类对疾病新靶点的认知能力,并大幅提高了药物发现过程的效率与精度。本次展出的项目中,有的已与国际知名药企达成合作;有的成功撬动数亿元社会资本,将于年底启动临床试验;有的已被多家机构应用于新药研发实践;完整呈现了从科研探索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


深圳湾实验室孵化企业砺博生物团队与同行交流

AI赋能成果展示区
面对高端科研仪器与试剂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局面,医科院与实验室也交出了一份扎实的“中国答卷”。侯尚国课题组的国际领先、国内首台多维单分子动态成像平台,突破了传统静态观测的局限,使科学家能够实时“捕捉”生物分子的运动与互作过程,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新药研发开辟了动态研究新维度。实验室孵化企业高智化学打造的国内首款高通量智能多肽合成仪实现一键式智能推荐合成,合成效率达传统合成仪器的20倍以上,合成质量比传统合成仪器高10%以上,合成成本仅为传统合成仪器的60%以内,为全球多肽药物研发显著降本增效、注入全新动力。郑波课题组全链条自主研发的体外重构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PUREpro),已实现多种荧光蛋白产量达400 µg/mL,是业内头部公司的2.5倍,在展会期间受到产业界如cytiva和投资机构如泰诺基金的关注,已有业内企业向我们发出试用邀约。卢长征课题组的抗原递呈增强型CAR-M细胞疗法、Justin课题组针对“不可成药”癌症靶点的首创药物开发平台、顾峥课题组自研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DOI-TOF-PET成像设备、彭琴课题组开发的蛋白互作筛选平台等一系列自主解决方案的集中亮相,也为科研与药物开发带来了新思路与新工具。

胡晓军(左1)与高智化学CEO姜和明(右1)交流

高智化学团队介绍高通量智能多肽合成仪

体外重构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项目团队与产业界同行交流
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最终归宿,皆指向人类健康。展厅中,面向罕见病领域的创新疗法: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罕见病研究中心针对杜氏型肌营养不良、腹膜假粘液瘤等疾病,已开发新型平台与候选药物,并启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努力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这些无不体现出科学研究应有的温度与精准;郭腾飞团队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东亚人群特异性检测:累计为超过2000名老年人完成多模态检测,初步建成大湾区首个社区脑健康纵向队列,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这也标志着两家机构正持续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生态体系构建,成为守护全人类健康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
医科院与实验室通过多层次协同与平台联动,持续夯实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为科研突破与产业转化注入持续动力。
与光明区政府共建的孵化平台湾有引力,除前文介绍的高智化学外,另携4家生态体系入孵企业参展。这4家企业分别由中山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及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资深教授及团队孵化,充分彰显出科学家创业生态体系在深圳日趋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通过搭建"医研企"信息化对接平台,提供覆盖临床试验全链条的专业技术支撑,聘任国内外顶尖临床研究专家组成智库,打造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网络。同时,中心以临床试验领军人才培养、"一中心一所"跨境协同和国际化学术交流为核心,持续构建大湾区临床试验创新生态。这种以平台为基础、以人才为纽带、以国际化为导向的创新模式,助力完善大湾区医学科技创新联合体,提升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高交会现场
这些布局共同强化了区域内源头创新与临床应用的衔接能力,形成更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源头创新为引擎,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生态系统建设,为“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的愿景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