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医专项三载:科学掌舵的破浪之旅丨SMART两周年特别报道
2025-11-21 67

现代医学科学正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循证医学逐步迈入“精准医学”和“系统医学”时代。基因组学与分子医学的成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以及医工交叉技术的突破正在推动医学研究向更高精度、更高效能方向发展。然而,这一阶段的医学科学仍受限于多重瓶颈问题:一方面,复杂疾病的高度异质性与系统调控机制尚未被系统解析,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之间脱节明显,影响成果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关键技术仍存在效率低、安全性差等“卡脖子”问题,多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生态尚未真正建立,制约了高水平原创成果的产出;此外,医学数据碎片化、平台孤立,缺乏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制约了系统性研究与大规模协同攻关的推进。这些瓶颈的深层根源在于“削足适履”,用现有的方法和体系去解决复杂多变的临床问题。若不突破这一限制,医学科学很难真正实现从“实验室突破”到“临床惠及”的跨越。因此,有必要完善现有医学研究资助体系,重构解决路径与研究范式,破解医学难题。

2023年4月,深圳市政府批准设立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深医专项),将科技资源配置职能赋予深圳医学科学院,将科研资助的决策权交给科学家共同体,一场关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就此展开。

首先,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刻地认识到,市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在推动深圳生物医药领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医专项肩负着市委、市政府赋予的重要使命,其核心任务主要应该体现在:一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竞争性评审将资金投向最具潜力的研究;二是引领研究方向,引导科学发展方向或突破重点领域;三是培育人才,通过资助推动新型医学科技人才成长。本质上,深医专项是连接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的关键纽带,既要支持前沿探索和临床研究,又要培养人才和促进成果转化,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大湾区乃至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

2023-2024年:机制探索与体系完善

深医专项的设立是深圳市政府落实“四个面向”、进一步构筑深圳医学研究高地、提升临床及诊疗水平、强化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策源功能的重要举措。深医专项立足深圳,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医学发展的重大需求,在项目设计上涵盖了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前沿研究、临床研究和应用转化研究的全链条资助体系。同时,深医专项在设立伊始便开始了科研资助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道路探索。

一、从深圳的实际需求出发,脚踏实地地推动深圳市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发展。资助项目鼓励以深圳市依托单位为主体,通过在深全职工作的科研人员及临床工作者,从医学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提出项目申请。对申请人选择的重要领域,提供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单位和专家开展合作研究的平台,吸引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协助申请人及依托单位开展高质量的科学研究。

二、设立医学生培养类项目,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的策略,培养临床医学领域的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促进市外高水平医学院校的学生对深圳的了解、助力深圳市临床医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三、在青年项目的设计上,对标国际共识的人才类资助方法,不以生理年龄作为限制条件,而是仅界定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为起步阶段的青年研究人员提供科研道路上的“第一桶金”,为青年人才成长助力。

四、结合临床研究的实际需求,推动研究从临床中来,研究结果回归到临床中去,为临床工作者特别设置了临床研究专项项目。同时,为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地开展解决临床问题的研究,在临床研究专项申请时特别设置了双PI申请模式,鼓励科研人员与临床医师联合开展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的科学研究。

五、聚焦临床需求与产业技术研发,设置应用转化型项目,资助具有转化应用前景的科学研究,鼓励以市场需求和临床转化为核心目的提出的项目申请,着重解决转化环节的科学问题。

六、明确将绩效评价与项目资助挂钩的评审机制,鼓励项目进展和完成优秀的研究人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以取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对于结题时评价优秀的项目实行滚动支持。

深医专项的实施反映了深圳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需求,也体现了深圳市相关部门与深医专项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从政府批准立项到市卫健委、科创局和财政局联合发布《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从申请指南发布到项目受理,各个环节展现出深圳速度。深圳医学科学院从组建深医专项管理团队到建设评审系统和专家库,从起草各项管理办法到制定申请书文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实效,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首期项目受理与评审工作。深医专项的体制机制创新在2023年试点运行期间便初显端倪,实施当年即收到88家依托单位的2711项申请。最终285个项目获得了约3.2亿元资助。平均每项超过百万元的强度,让许多青年科技人才第一次拥有了放手探索的底气。

如果说第一年是试点,那么2024年就是体系成型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深医专项首次全面开放18个类别项目申请。来自96家单位的2656项申请,经评审最终357个项目获得了约6亿元资助,进一步印证了这套资助管理体系的高效和获得的广泛认可。一位申请人感慨地说:“来深工作的这些年,医学研究平台其实很有限,大家也都很努力想突围,但确实存在天花板。深医专项给深圳生物医学研究带来新的空气,提升了科技创新舞台和平台的高度,期待能有机会多参与其中。”

2024年8月,猴痘疫情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为应对潜在的公共卫生危机,深医专项迅速启动了“猴痘防控研究专项”,为深圳未来传染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这种快速响应机制,展现了新型资助体系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和面对社会重大需求时的机动性。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病毒学专家在猴痘项目启动会上说道:“猴痘的研究至关重要,我们一直在推动国家层面能立项支持,没想到深圳医科院率先走出了这一步!”

2025年:优化资助格局与机制创新

科学、公正、高效和规范的资助体系是深医专项的“生命线”,通过不断深化体制创新、优化资助模式,深医专项力争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评审资助体系。经过前两个评审周期的资助工作,深医专项建立起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构建了公平、公正的评审机制,提升了深医专项的公信力与吸引力。2025年共收到来自123家依托单位的3771项申请,较2024年增长约40%。一个持续完善、响应科研人员关切的资助体系,正有效激发深圳市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活力。

一、2025年持续优化资助布局

1、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试点向港澳地区公营高校开放了人才提升型的青年项目、前沿探索型的原创探索项目和应用转化型的生物技术研究项目。

2、针对不同类型医疗器械研究的特点,将医疗器械研制与开发项目进一步细分为重大仪器设备、关键医疗器械及医疗辅助器械与试剂3个不同层次和资助模式的子类别,提升资助精准性和资助效益。

3、在青年项目评审中试点推行同行评议“双盲”评审,使评审更侧重于评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更加突出项目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二、以“揭榜挂帅”项目为牵引,探索资助机制创新

为瞄准科学前沿和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探索以“任务牵引+机制创新”为核心的科研资助模式,深医专项从2025年起设立“揭榜挂帅”项目,针对当前医学科学研究中基础与临床脱节、多学科交叉与协同不足、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在立项机制与研究方向布局上进行前瞻性、组织化和战略导向上的创新与实践。其目的在于以系统性、引领性的项目组织方式和资助策略,加快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高质量协同发展。期望依托深圳,链接国家科技资源,面向国际科学前沿,组织高水平科研力量集中攻坚,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深圳方案”。

1、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传统科学基金通常以“自由探索、自下而上”为主的资助模式,强调研究人员自主提出课题、竞争立项。尽管该模式鼓励了学术活力,但在重大任务凝练、系统任务布局和资源集聚方面存在不足。深医专项在“揭榜挂帅”项目上尝试突破这一局限,探索以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为牵引,以“科研任务组织”为核心的成果导向型研究范式,鼓励深圳市依托单位联合国内高水平科学家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创新构建“深圳部署、全国联动、全球视野”的组织化科研体系。

2、探索“规定任务”和“自选任务”相结合的资助模式。在项目设置层面体现任务导向与学术自由并重的双轨机制,兼顾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与学术探索的多样性,通过“规定任务”引导科学家面向领域最前沿开展研究,通过“自选任务”为科学家保留根据其研究兴趣进行科学探索的空间,最大程度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促进前沿科学与应用需求的耦合。

3、采用“成熟一个,资助一个”的资助策略。在重要领域,引导各依托单位积极筹划,招募高水平专家、引进或培养学术带头人或优秀团队,组织好团队申请项目和开展研究。

4、在重要领域或方向上,开展持续性地引导和资助。规避科研投入“只见开花、不见结果”的短期效应,以“揭榜挂帅”项目为杠杆,促使深圳未来能在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形成研究和技术优势,培育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实现系统性技术积累与理论突破,推动关键科学问题的实质性解决,在学科建设、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育方面构建更深层次的生态闭环,在关键研究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为解析疾病发病机制、提升临床诊疗能力提出“深圳方案”,推动深圳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力量,在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声音”中贡献深圳力量。

资助成效与发展

三年来,深医专项在科研资助和人才培养方面深入布局,共资助项目986项,资助总经费约15亿元。其中,人才提升类项目538项,资助总经费约2.5亿元;前沿探索类项目178项,资助总经费约5.4亿元;临床研究类项目127项,资助总经费约4.0亿元;应用转化类项目137项,资助总经费约2.5亿元;资助“揭榜挂帅”项目6项,资助总经费6000万元。

未来展望

深圳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政策机制灵活、创新生态成熟、产业转化能力强等独特优势。目前深圳已拥有雄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和快速发展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在人工智能、生物信息、新材料等交叉领域已具备良好的技术积累与转化土壤。深圳医学科学院立足深圳,旨在构建一种具有方向牵引力与制度支撑力的新型科研范式。聚焦全球医学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提出具有方向性和结构性的优先资助领域,探索更高效的科研组织方式,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医学科研组织平台和资助体系。

未来,作为深圳在国家医学科技战略中的“先行者”和“策源地”,深医专项将继续完善资助体系与机制、总结工作经验,汇聚医学科技资源,落实国家关于建设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的重要部署和支持深圳医科院在科研管理方面探索新机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构建面向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型资助生态,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促进医学新理论、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机理认知,提高临床研究及诊疗水平,更好地发挥对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医学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